No.3 什麼?這裡有兩種貨幣?: 走過這麼多國家,遇過通膨嚴重需要用塑膠袋裝錢出門的烏茲別克,也遇過以前國家貨幣破產改用美金的厄瓜多,但就還沒遇過一個國家裡有兩種貨幣的,而古巴,就是第一個。
在古巴,人們使用的貨幣同時有Pesos Convertible (Convertible Peso,簡稱CUC,約和1歐元等值)和Moneda Nacional (National Currency,簡稱CUP),而在Cadeca換錢所可以將1CUC兌換成24CUP。

同樣是Che肖像的3元紙鈔,就有CUP(上)跟CUC(下)的差別。
根本上來說,對外國遊客最常見的貨幣就是CUC,舉凡旅遊巴士、當地旅行團、餐廳以至紀念品店,只要是跟遊客有關的交易幾乎都是以CUC計價。而相反的,大部分古巴人民的生活則是建立在CUP的基礎上,不管在市場買菜、國營超市領配給品、在便宜小吃攤販吃飯或是搭乘公眾交通工具,全部都是以CUP計價,而既然民眾的生活是以CUP為基礎,那等於變相保證以CUP計價的交易都會便宜很多,身為一個省錢的背包客當然必須多換一點CUP跟當地民眾買一樣的食物;舉例來說,我曾經以15CUP買過一整個小披薩,而同樣的披薩在附近以CUC計價的觀光客餐廳卻要2.5CUC (62.5CUP),所以若是勤加尋找的話,在古巴這個對背包客不友善的國家,還是可以找到便宜吃食的方式的。當然,如果你手上只有CUC但卻想要購買CUP計價的食物的話,小販還是會把CUP以較差的匯率換算成CUC給你的,但這樣一來找錢的時候就更是麻煩 – 把CUC跟CUP混雜價算,通常不被小販坑點油水還真是有點困難。最後,我要說的是,同時使用這兩種貨幣真的要非常小心,要是買一個20CUP的東西卻不小心付了20CUC,那可是哭不出來的24倍差距阿!

便宜的CUP披薩,只需要台幣20元左右。
從經濟學的角度我還必須研究古巴雙軌貨幣的原因,但從直覺的功能上來看,完全就是區隔區觀光業與一般民眾生活花費的兩個不同場域的設計呀!
No.4 僅存的共產主義經濟制度
20世紀初開始的共產主義經濟制度,在俄羅斯、中國、越南相繼解體後,僅存的國家除了北韓之外,就只剩下古巴。
在以前課本上,我們只學過共產經濟制度就是人人為社會貢獻,國家會負起分配糧食養活人民的責任,但卻不知道實際實行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在古巴,我們可以看到最活生生的例子: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平均古巴人民一個月的薪水就是20-25CUC,若你是專門技術人員如醫生,那你的薪水會比平均高,但不過也就40CUC一個月。你說這樣一個月600到1300台幣的薪水到底要怎麼活? 首先,政府每個月會配給一定數量的食物給每個人,我們住的Casa的媽媽就拿了一本配給領取紀錄簿給我看,裡面包含從雞肉(1 libra/月/人)、雞蛋(5顆/月/人)、油、麵粉、糖、米、豆子等食品,不一而足。在這個清單上的食物在配給數量內古巴人可以極低廉的價格購買(一個月不到1CUC/人),但若想要買更多的話,就必須以市場價格購買,但若根據Casa媽媽的說法,要養活一家大小一個月的食物支出,應該在20CUC(台幣600元)以內可以解決(我個人是無法想像每個月都吃政府配給的同樣澱粉製品…)。

領配給品的國營商店 Moneda Nacional
至於娛樂活動如看電影或上劇院看戲,由於也有政府的重度補助,所以也是極為便宜不到1CUC/人。但就算如此,假設一個雙薪家庭一個月收入50CUC,扣掉食物、交通及娛樂活動約30CUC後,也只剩下20CUC可以存下來,若以此而論,對古巴一般家庭來說,到外面吃餐廳已是沉重的負擔,更遑論這一生有機會出國了(事實上我們問過很多人他們連古巴其他城市都很少去過)。
這樣的共產經濟制度,使得需要專業及技術的人才(如醫生)與一般國營超市的收銀員薪水幾乎一樣,到底人們有什麼誘因可以讓他們選擇需要更多努力才能取得專業資格的職業呢?(當然不可否認他們都盡力為國家貢獻自我) 而眾多國營企業的員工們,領著一生也不可能讓他們存錢致富的微薄薪水,又怎麼可能有多高的工作效率? 也難怪,我們不管到換錢所、國營超市或是電信局,櫃台的收銀員們總是慢條斯理,就算面前等待的隊伍排到天邊也不怕,反正,營業時間到就拉下鐵門關門大吉回家休息,顧客們是否來得及得到服務也就不是他們所會理睬的事了。

連進國營商店也要排隊,在古巴生活真的要很有耐心。